整,这两个航母战斗群一时还无法投入战斗;而前期返回诺福克港的-74“斯坦尼斯”号,则忙于检修一次意外触雷导致的舰体结构损伤,暂时在纽波特船厂的巨大船坞里趴窝。
大西洋的情况不妙,再转过来看一看太平洋方向,隶属于美军第三舰队的-68“尼米兹”号,在连续高强度巡航十余年后进入了反应堆衰竭期,同样在纽波特船厂进行为预计工期长达三十个月的燃料棒更换与全舰大修工程,即便再怎样加快进度,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回到大洋战场上效力。
十五艘重型航空母舰,看上去似乎就是一支战无不胜的庞大舰队,可是经过近一年的漫长战争消耗,哪怕还没有一艘被红海军送入海底,目前美国人手上可以动用的航母也只剩下了十一艘而已。
而且进一步讲,就连“十一艘”这个数字也还包括了早该返港休整的三艘驻外航母,和三艘服役了四十年左右、舰体与主机严重老化的“福莱斯特”级,眼下世界大战的战线越来越长,战火越烧越旺,要同时在西欧、中东与远东三个方向上都维持海空压力,可想而知“十一艘航母”平摊到每一个战区会是多少,在太平洋上一下子集结起四艘航母,就已经是美国海军的一种极限状态。
且不说现在,台湾海峡局势日益趋紧、南中国海周边局势也一点都不稳当,仆从国遍布全球的美国人突然发现了一个事实,如果真想在全球海域维持存在、震慑任何对手,哪怕十五艘重型航空母舰也还是有点不够用的。
正是基于这种分析,在“战局推演”的背景设定中,总司令部就做了一些调整。
红海军一方的出动率暂时不谈,在美国人倾巢而出、保证四艘航空母舰随时可用的前提下,考虑远东的地缘形势,也假定其只能在大洋深处集洁最多三个航母战斗群、另外一个航母战斗群则需要投入其他方向,保持其在远东的力量存在。
对这一假定,龙云倒是完全认可,正如他刚刚意识到的那样,海军舰艇、尤其是航空母舰这样的庞然大物,平时的保养、检修和人员休整、装备维护十分重要,哪怕美国这样有着丰富经验的国家,也不可能让海军的每一艘航母都处于战备状态,现在这种估计,其实已经是考虑了最严峻的情况。
不过即便如此,反过来再看一看太平洋舰队的情形,同样也无法做到全员出击、以纸面最大兵力去和美国人对决的。
在远东战争爆发的大背景下,开战初期,红海军的大型舰艇就已离开了符拉迪沃斯托克,这倒不是在担心北约一方的空中打击,而是这座太平洋舰队母港地理位置不利,从港口出发的红海军战舰只能在日本海小打小闹,要想进入大洋就只能取道朝鲜海峡、或者津轻海峡之一,在战争时期这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
符拉迪沃斯托克,别名海参崴,作为太平洋舰队的一个天然良港,不论后勤保障、还是战时维修条件都是远东诸港口中最好的,现在包括重型载机巡洋舰在内的大型舰艇都临时疏散到其他港口,对维持长期作战能力就很不利。
现在,从一场推演的出场阵容来看,当然这应该属于机密,红海军的型“新罗西斯克”号载机巡洋舰并不在其中。
至于原因,和外界“主机故障”、或者“滞留在尼古拉耶夫斯克”的谣言迥异,“新罗西斯克”号其实一直都在护航舰艇的支持下,以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作为母港,在勘察加半岛周边海域执行任务,为红海军战略导弹核潜艇等一众水下兵力提供屏护,此外更重要的意图则是一直维持高压反潜态势,遏阻北约潜艇的袭扰破坏活动。
这样一来,太平洋舰队可以动用的航空母舰就只有“第比利斯”和“瓦良格”两艘,加上足够数量的支援舰艇,在太平洋深处进行的一场海上对决中,面对美国海军的三个航母战斗群,结局自然也可想而知。
“在水面舰艇支援下,依靠潜艇和飞机打击敌人”,具体一点说就是力争发起饱和攻击、用大批重型反舰导弹消灭海上之敌,红海军的这一建军策略,基本上源自谢尔盖*戈尔什科夫元帅,多年来并无大的变动;既然在作战思想上就不以航空母舰作为决胜手段,单纯以水面舰艇编队和美国海军决战,就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