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剌大捷验证了火器、驼城的战力,雪日鏖战验证了多年训练的新军战力,这些都清楚地告诉了朱允炆与所有人,大明将再不畏惧游牧民族。
最强大的撒马尔罕重骑兵,最强大的帖木儿骑兵,他们都折损在了火器与新军之下,若是瓦剌与鞑靼想求下锤,朱允炆会答应锤他们的。
羁留大明使臣?
呵,朱允炆愿意借给他们几个胆子,也好为大明征战提供一个完美的理由。
傅安挺直了胸膛,昌都剌大捷给了大明足够傲视天下的底气,环顾四周,确实已没有任何敌人可以让大明仰视了。
整个大明的领土,如同被神秘的力量拔高,这里的子民,开始拥有了站在高处俯视周边的视野。
百姓也骄傲,这是古来罕有的事啊。
傅安自认为读书不少,翻过不少史书,但看其中文字,前朝几代,无论是多大的胜仗,高兴的百姓多只是少数,更多的百姓则是冷漠的、无感的、浑噩的、事不关己的……
对百姓来说,胜利与失败,是朝廷的事,耕地和收成,才是自己的事。你们家高兴了,凭啥我们就得高兴,又不会少要我们一文钱的税……
民不与国事庆,唯问节气农桑。
但这种现象在建文朝发生了改变,一路返京,无数百姓欢呼雀跃,张灯结彩,就连乡野里的樵夫也能拉着山里的和尚扯上一句:“咱们在西域打了大胜仗,你们可多阿弥陀佛几声……”
百姓以大捷为荣,以胜仗为荣。
人心所向,天下一家,荣辱与共,算是真正在建文朝出现了。
宴会持续到下午才缓缓撤去,霍安已喝得酩酊,郭骥直接醉倒在了桌子倒下,孙良直接喝晕了,胡话一句接一句……
朱允炆浅尝即止,并没有喝多少,更多考虑的是西域治理与再开丝绸之路的问题。
考虑到傅安的忠贞不屈与艰苦九年,朱允炆与内阁大臣商议之后,最终决定升傅安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正三品衔,郭骥、孙良等则分至鸿胪寺、户部、礼部、兵部等,官职为从四品至七品不等。
为改变民间对西域的认识,朱允炆下旨翰林院,安排人员收集材料,编纂《西域风情志》、《傅安传》等书籍。
十二月的寒风并没有吹熄朱允炆的政务热情,在朝廷衙署封印之后,依旧在武英殿处理政务,第一次轮值的杨士奇也时不时被叫入武英殿。
礼部官员、会同馆官员接待了入京的瓦剌使团,把秃孛罗住入会同馆之后,便带了也忽止、利也两人,一头扎入喧嚣之中。
也忽止观察着京师的百姓、商人与行人,不由地感叹:“打败帖木儿之后,大明的气质都变了。去年来此处,他们还不曾如此骄傲,对待我这种外人虽没多少好脸色,却也没有半点轻蔑与轻视。可现在,他们似乎连看都不愿意看我一眼了。”
把秃孛罗在大明知晓了真相,征西大军从正面打败了帖木儿的十五万大军,他们真的杀了帖木儿。狡猾的朱棣,竟然放出假消息迷惑瓦剌,吸引瓦剌趁势动手,然后好找一个机会毁掉瓦剌,他实在是太可恶了。
“大明已经变得十分强大,他们的火器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若与他们为敌,我们的族群可能会有覆灭的危机。”
把秃孛罗给出了一个清醒的判断。
利也连连点头:“原以为沉重的火器不足以成为我们的威胁,可现在看来,大明已经在解决这个问题了。”
“你是说那混凝土道路吧,确实是个麻烦事。”
把秃孛罗对这一点很是忧虑。
作为一族首领,把秃孛罗清楚混凝土道路的军事价值,一旦大明用混凝土道路串联起主要边关城镇,那大明军队即便全是步兵,其机动性也将大幅提升,原本需要十日抵达的地区,很可能会缩短至七日。
何况现在大明已经拥有了西域,那里合适的马场地不少,他们将源源不断地获得优质战马,配合混凝土道路,大明骑兵完全可以不考虑雨雪昼夜,实现最大速度的支援、运动。
大明的发展,如同洪水猛兽,张牙舞爪扑向周边,他们正在这样做,而瓦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任由他们修筑……
危险已经到门口了,瓦剌若不能取得大明的安全保证,后果不堪设想。
“朝廷已经打算重开丝绸之路,明年要不要派几个掌柜去看看,听说那里有不少极品玉石。”
行人的对话传入把秃孛罗耳中。
把秃孛罗心头一震,转身看着错身而过的商人,对身旁的也忽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