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痛苦,再也无须为生计而风雨奔忙,因而有时间真正实践海因里希的名言:
在共生主义的世界,劳动,将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第一需要。
这句话,提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在旧时代广为流传,但,也有很多人并不理解。
人的主观意识,归根结底,是客观环境的塑造,在资产主义横行的时代,一个人,极大概率并不属于顶层、有产者、统治阶层,因而不论自身条件如何,都需要在社会中竭尽全力,不择手段,才能谋得多寡不一之生活资料。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天赋异禀、或者意志超卓,否则绝少有人会热爱工作。
一种事,哪怕本来兴致盎然,一旦成为工作,因应出资者的意志而进行,基本上就会从享受变为苦差,各行各业莫不如此。
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万事万物的过程本身,出于兴趣、爱好与实践,与出于任务、压力与空谈,进行起来的路径截然不同,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分工围绕资产,继而,让大量从业者的个人兴趣与实际工作错配所致。
在这种情况下,工作,对一介普通民众而言,除提供收入外,几乎谈不上任何人生价值,
又怎会轻易认同“劳动是第一需要”。
时至今日,经历过天翻地覆的剧变,净土民众才有条件真正体会到,劳动,乃至其他一切创造活动,是人的一种终极追求。
生而为人,并无须做任何事,便可以体会到什么是“活着”。
但血肉之躯的存活,对人而言,只是一种意识得以延续的基础,倘若精神空虚、无所事事,即便存在再长久,也是行尸走肉。
在不久前的旧时代,联邦,的确有这样的人,他们,或者身在底层,毫无希望而沉浸于一天天的苟活,或者身居高位,意志颓废而放纵于无底线的奢靡,不论哪一种情况,都已很难再称其为人。
事出有因,不论身在底层、还是顶层,意识到此生无多、身后万事皆空,
这的确都会是一种沉重的打击。
但是在净土,民众,现在都逐渐深切的体会到,当无须为生计奔忙,而有条件追寻自我实现时,最高级、最纯粹的快乐,还真就不是那些五光十色的虚拟游戏,绑定身体的感-官刺激,而是追寻自我,探寻未知。
追寻,并不是旧时代一干所谓艺术家、学术蠹的钻营,
而是切实的沉下心来,认识客观世界,分析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
所有这一切活动,表现,可以是学习,可以是烘焙,可以是作曲,可以是实验,涵盖范围极其宽泛。
“里世界”,未来文明的预演,方然此前的所见所闻就是如此。
第一需要,并非空喊口号、而是实打实的第一需要,迎着“朝阳”走在林荫道上,方然现在深有体会。
一切日常生活所需,皆有保障,既不需要买菜做饭,也不需要洗漱修车,更无须为攫取、保持从马克到异姓的任何资源,而日夜防备、勾心斗角……(1.27.1占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