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是很少日本人会因此认为他们是吃素的。
天宝市是内陆城市,海鲜食品不多;大同学园根据本地人的饮食习惯供应学园牛肉、鸡肉、猪肉、羊肉。
鸡肉和猪肉是日常料理中经常出现的食材。
日本料理很重要的一部份是面食,现在大同学园的学员基本上已经接受。
日本的两种传统面——荞麦面和乌龙面,汤头通常是用鱼类煮成的高汤加入酱油调味以及不同种类的蔬菜。
另一个很受欢迎的面类是关中的臊子面和兰州拉面还有新疆的拉条子以及戈壁滩的揪面片,都很受学员们欢迎。
但制作这些面食时和中国人的口味还是有区别。
食堂大师傅使用的汤头有许多种,比如用鱼类和酱油煮成的高汤;或是猪肉和奶油煮成的高汤。
虽然日本人通常不吃虫类,但大同学园地处王宝山和李家山下;这里有很多蝗虫和知了,还有蚱蜢和蜜蜂幼虫也是一些学员常见的菜肴。
山鼠也是菜肴之一,做法有好多种,红烧的、烤制的、酱煮的、煲汤的、还有你想不到的就是像海鲜一样赤身的;味道像兔肉很香。
中田五郎讲述完日本料理的制作过程,关锦璘上前一步紧紧握住他的手道:“中田君来中国后是不是一直做大厨!”
“是的关将军,小人来中国后一直做大厨!”中田五郎回答着关锦璘的问话:“我们是在中条山被孙蔚如将军的部队俘虏的,我们部队被孙将军的部队连窝端了;小子便来到大同学园!”
中田五郎呵呵笑道:“没想到大同学园就像天堂,中岛不想回日本去了,就在天宝找个女人安家!”
关锦璘和王国伦一行听中田五郎说得幽默,全都乐得扬声大笑。
关锦璘听完中田五郎讲述完日本料理,不禁想起自己钟情的关中美食来。
关锦璘对关中美食最深刻的记忆是小时候吃擀面皮,而制作擀面皮最好的是刘家村刘厚仁。
那时候关锦璘还跟爹爹学关学要上子午镇,每次经过罗镇;远远地就看见刘厚仁在擀面皮摊点上忙得不以乐乎。
擀面皮的摊点上撑起来一张硕大的凉伞,两三米多高的凉伞下聚集着几十个食客;食客们排成长队翘首以待,等候刘厚仁把擀面皮切开来一饱口福。
关锦璘拎着两天的食物——馍馍笼子里放着几个白蒸馍,走到刘厚仁跟前站立着。
刘厚仁一见关锦璘嘿嘿笑道:“关家少爷来咧?小老儿马上给你切一碗面皮!”
刘厚仁知道关锦璘走到他跟前就是要吃擀面皮,便就直言不讳。
刘厚仁说着便从擀面皮坨子上扯下一张面皮,从傍边的小竹篮中捏出一小许面筋和刮刮。
擀面皮除过正品面皮子,还有两样极受顾客亲睐的副品——面筋和刮刮。
面筋儿是把和好的面团经过一次次的清水洗剂后剩下的精华,刮刮却是搅拌擀面皮时粘在锅底的那一层锅底。
面筋和刮刮尽管是副品,但其筋道程度胜过擀正品面皮。
因此,一些食客购买擀面皮时总是希望多给些面筋和刮刮。
但面筋和刮刮数量有限,只能给每碗面皮里面捏上一小撮。
这一小撮面筋不用刀来切,而用手去撕;用手撕的面筋吃起来更加筋道。
刘厚仁把一张擀面皮卷起来放在案板上,菜刀就在小案板上切出“当当当当”的响声。
椭圆状的擀面皮被切成细若柳丝的长条状,当然有人喜欢宽的,那就把菜刀挥舞着“当当当”剁成宽片片。
刘厚仁把细若柳丝的条形面皮用手抓了,捞到一只小铁锅中。
小铁锅是特制的,就镶在桌盘的中央;一周边陈列着油、盐、酱、醋、各种调料,还有姜汁、蒜泥、油泼红辣子。
刘厚仁将细如柳丝的擀面皮捞进小铁锅里后,便用一把小木勺子在油、盐、酱、醋、调料盒里各样舀上一点撒在小铁锅中,再用一只大些的木勺舀了姜汁、蒜泥浇上去;最后才用一把专用筷子,从小铁锅里夹起一撮面皮,浸在红辣子里蘸一下带出一疙瘩红辣椒;放回小铁锅里面搅拌。
“噗嘞噗嘞”的搅拌声持续一两秒钟后,刘厚仁便将小铁锅的勺把儿一抓翻扣下去,将里面搅拌好的擀面皮盛到一只黑瓷碗中。
黑瓷碗上倘若粘了油星子,刘厚仁便顺手抓起桌盘中的一只抹布;转着圈儿在黑瓷碗上擦上一擦,再从瓷筒中抽出一双筷子插进面皮里面,双手送给面前的顾客,嘿嘿一笑,说:“客官,您请!”
刘厚仁的连贯动作熟练而精湛,看得关锦璘眼花缭乱。
许多年后,关锦璘上英伦半岛留学;咀嚼着英国人的三明治,总能想起家乡罗镇吃刘厚仁切剁擀面皮的情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从小养成的生活习惯到老也难改变!”关锦璘心中嘀咕着,走出第一监区的食堂……(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