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开始了。由于危险性很大,现场人员全部撤离,试验的全过程由距实验室三百米远的一个地下控制室遥控进行。
从监视屏中看到,由超导电池中释放出来的第一个空泡触发了第一道电弧,监视系统的拾音器传来了失真的哗哗声,但闪电的巨响从三百米外的实验室直接传过来。被激发的球状闪电出现了,在磁场的作用下缓缓前移,在途中又接连触发了九道电弧,雷鸣声不断地从实验室方向传来。每触发一道电弧,球状闪电的能量就增加一倍,它的亮度并不随能量的增加而增大,但色彩却在变化:由暗红变为橘黄、纯黄、白色、鲜绿、天蓝、绛紫,最后,这紫色的火球进入了加速区,在加速磁场中,它像被卷入了一条激流一样,速度骤然增加,转眼进入了靶区,立刻像被冲进了一个平静的水池,速度缓下来,开始在靶标间悠然地飘行。我们屏住呼吸等待着,发生了能量爆发,一道闪光之后,实验室方向传来了一声巨响,把地下控制室的几个玻璃柜震得嗡嗡响。这次能量爆发把一个塑料锥体烧成了白纸上的一小堆黑灰。但操纵高速摄影机的摄影师报告说,这不是摄影机所对准的靶体,什么也没拍下来。后面又接着发射了八个雷球,其中的五个发生了能量爆发,但其击中的目标都不是三台高速摄影机中任何一台所对准的。最后一次能量爆发还击中了一个放置靶体的水泥台,把它炸塌了,纷飞的水泥块把靶区搞得一塌糊涂,不得不暂停试验,进入那充满臭氧味的实验室重新整理。
靶区重新布置好后,试验继续进行。宏电子一个接着一个地向靶区发射,三台高速摄影机进行着捉迷藏似的拍摄。光学研究所的工程师们担心他们那三台摄影机的安全了,那是距靶区最近的设备。我们硬着头皮把试验做下去,终于在第十一次能量爆发的时候,捕捉住了一次靶体被击中的图像,这次被击中的靶体是一个边长为三十厘米的正立方体松木块。这是球状闪电能量的一次完美的演示:那个木块被彻底烧成浅色的灰,这灰最初还保持着正立方体的形状,但一触就散了。把灰清理后,铺在下面的那张纸光滑洁白如初,没有任何烧痕。
当未被处理的高速摄影图像被输入计算机时,我们如按普通速度播放,它将长达上千小时,而真正记录靶体被击中过程的图像只有二十秒钟左右。当我们借助计算机从这上千小时的影片中把这二十秒钟找出来时,已是深夜了。我们屏住呼吸盯着屏幕,看着这个神秘魔鬼被揭开另一层面纱。
整个过程用每秒二十四帧的正常速度播放有二十二秒长,能量爆发时雷球距木块约有一点五米,这很幸运,使我们在画面中能同时看到雷球和木块。在头十秒钟,我们看到雷球的亮度急剧增大,再看看那个木块,我们本期望看到它发出火光,却吃惊地发现它在失去色彩变得透明,最后,它变得只能隐约看出一个正方体的轮廓,当雷球的亮度达到最大值时,那个正立方体轮廓也完全消失了。然后雷球的亮度开始减弱,这过程又有约五秒钟,在这五秒钟内,原来放木块的位置空无一物!接着,那个透明的正立方体轮廓又在那个位置隐现,很快有了色彩变成实体,但呈灰白色,已是一块正立方体的灰了。这时,雷球正好完全熄灭。
我们全都呆若木鸡,过了好一阵才想起重放图像。我们用慢速一格一格地放,当放到木块变成那个透明轮廓时,我们定格图像。
“它多像一个立方体的空泡!”林云指着那个透明轮廓说。
图像再往下,画面中只有正在暗下去的雷球和雷球下方一张空空的白纸,画面一张一张向下翻,每一张我们都盯着看好长时间,那白纸上确实什么都没有!再往下翻,透明轮廓重新出现,幻化为那块立方体的灰……
这时,一团烟雾笼罩了屏幕,那烟雾是丁仪从后面喷过来的,他不知什么时候已点燃了烟斗。
“你们刚刚目睹了物质的波粒二象性!”丁仪指着屏幕大声说,“在那短暂的瞬间,空泡和木块都呈现了波的性质,它们发生了共振,共振中两者合为一体,木块波接受了宏电子波释放的能量,然后它们各自又恢复了粒子性质,烧焦后的木块重新在原位会聚成实体。这就是那个让各位困惑的谜:雷球能量释放目标的选择性的解释,目标在被能量击中时呈一束波的状态,根本就不在原来那个位置上,这能量自然对它周围相邻的一切毫无影响了。”
“那为什么只有目标物体,比如这个木块呈现波的性质,而下面的那张白纸没有呢?”
“这是由一个物体的边界条件决定的,其机理很像图像处理软件从一张照片中自动抠出人像的功能。”
“还有一个谜也得到了解释:球状闪电的穿透性!”林云兴奋地说,“当宏电子呈现出波的性质时,它自然可以穿透物体,遇到与它尺寸相当的孔洞时还会发生衍射。”
“球状闪电呈现波性质时,就能覆盖一定的范围,所以雷球能量爆发时,能波及与它有一定距离的物体!”许大校也恍然大悟地说。
……
就这样,蒙在球状闪电上的迷雾渐渐散去。但这些理论成果对球状闪电武器的研制并没有什么直接作用。对于武器研制而言,首先是要收集大量的具有杀伤力的宏电子,在这点上,理论提供不了任何帮助。不过,到目前为止基地已采集并存贮的宏电子数量过万,还在迅速增加,这就使我们有条件采用不依赖于任何理论的笨办法。我们已经知道,能量释放所选择的目标种类是由宏电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与激发它的闪电能量无关,如果一个宏电子在一次能量释放中选择一种目标,那么下次它必然还会选择这类目标,这就是我们选择试验的依据。
我们开始大量进行动物实验,过程十分简单:将与人体目标相近的动物,如实验兔、猪、羊等,放入靶区,然后释放宏电子并激发球状闪电,如果这个球状闪电爆炸时杀伤了动物目标,就将这个宏电子挑选出来作为武器贮备。
每天,看着一批批的试验动物被球状闪电烧成灰,精神不受到刺激是不可能的,但林云提醒我说,与在屠宰场的遭遇相比,动物死于球状闪电的痛苦要小得多,她说得有道理,我的心理也就平衡了许多。但随着试验的深入,才发现事情远不是那么简单,球状闪电对能量释放目标的选择有时达到精细的程度,有些宏电子释放的能量专门烧毁动物的骨骼,甚至专门汽化动物的血液,而不伤及其肌肉组织,受到这种攻击的动物,其死状是十分可怖的。好在丁仪的一项发现结束了这噩梦般的试验。
丁仪一直在研究用闪电之外的手段激发球状闪电,他首先想到的是激光,但没有成功;后来又想到用大功率微波,也没有成功。但在进行后一项试验时,他发现微波经过宏电子后,被调制成一种复杂的频谱,不同的宏电子有不同的频谱,如同它们的指纹一样。将能量释放于同一类目标的宏电子,都具有相同的频谱。这样,只要得到少数对目标的选择性符合要求的宏电子,记录它们的频谱,就可能在不经过激发试验的情况下,通过识别频谱特征而找到更多的这类宏电子。于是,动物试验便没有必要了。
研制球状闪电可用于实战的发射器的工作也在同时进行,其实,以前面的工作为基础,这种技术原理已水到渠成。雷球机关枪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存贮空泡的超导电池;2.磁场加速导轨:这是一条三米长的长筒形金属架,筒内每隔一定距离设有一个电磁线圈,线圈内的电流可在空泡通过的瞬间反相,以使其产生的磁场在空泡通过的前后分别对其产生拉力和推力,经过一系列这样的线圈,空泡将被磁场加速到一定的速度;3.激发电极:这是一排放电电极,当被加速后的雷球通过时,产生人工闪电使其激发;4.附属机构:包括给整个系统供电的超导电池,机关枪的瞄准系统等。由于是采用现有的试验设备,第一挺雷球机关枪只用了半个月就装配完成。
在频谱识别技术产生后,寻找武器级宏电子的速度大大加快,我们存贮的这类宏电子已达上千个。它们在激发后释放的能量只攻击有机生命。这样数量的球状闪电,足以在短时间内杀死一座小城市中的所有守卫者,而不必打碎其玻璃柜橱中的瓷器。
“你的良心里就没有一点不安吗?”我问丁仪,我们正站在人类第一套球状闪电武器前,它看上去不像一件攻击性武器,更像一个通信设备或雷达,因为加速导轨和激发电极的样子很像某种天线。它的末端是两个超导电池,都是高一米的金属圆柱,里面存贮着那上千个武器级宏电子。
“你干吗不去问林云?”
“她是军人,你呢?”
“我无所谓,我所研究的东西,尺度要么在十的负三十次方厘米以下,要么在一百亿光年以上,在这两个尺度上,地球和人类都微不足道。”
“生命微不足道吗?”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生命这种物质运动形式,与其他的物质运动相比并没有更高的含义,从生命中你找不到新的物理规律,所以从我的角度看,一个人的死与一块冰的消融没有本质的区别。陈博士,你这人有时候想得太多,你应该学会从宇宙终极规律的角度看待生活,这样过得就舒服多了。”
而唯一让我感到舒服些的是,球状闪电武器并不像初看上去那么可怕,防御它是可能的,宏电子能够与电磁场发生作用,它既然能被磁场加速,也能被它偏转。这种武器的威力可能只是在投入战场的初期才能显示出来,所以军方对这个项目的保密工作十分重视。
在球状闪电武器诞生后不久,张彬来到了基地,他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但还是在基地待了一整天。他出神地看着那些被禁锢在磁场中的宏电子,看着它们一个个地被激发成球状闪电,激动万分,仿佛一生都浓缩在这一天里。
在与丁仪相识后,他激动地说:“我就知道,最终解开球状闪电之谜的应该是您这样的人,我爱人郑敏与您是同一个系里毕业的,她也是个与您一样的天才,要是活下来的话,这些发现可能就不是由您来做出了。”
张彬临走时对我说:“我知道自己没有多少时间了,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死后能用球状闪电火化。”
我本想说些安慰的话,但想到他真的不需要这类安慰了,就默默地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