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
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
卜朽的发音依旧很轻,很平,多一分矫情,少一分则哀伤,正应了那句乐而不yin,哀而不伤。
不过,因为是借由古诗词入词,现场哪怕依赖当下先进的科技,顶级的收音和扩音设备,也听不明白歌词的大致意思,好在大屏幕上出现了歌词,只是看歌词还是看卜朽,成为了一个非常让人纠结的问题。
哪怕只是看字索意,有的地方还得靠猜,但当下所有观众还是觉得这主歌第一部分的词写得极好。
要理解这种好,要先知道对于作者来说……“形容词”是必须要使用的砒霜。“形容词”特别好用,直接一个高兴或者难过,就能把人物的内心轻松展现出来。
然而,不少作家却说形容词是写作的砒霜,原因自然是“形容词”所能展现出来的内心,太过空洞、太过平常、太过脸谱。
比方说,写“一个人害羞”,就不如写“她红着脸坐在椅子上,低着头反复拉动办公桌的抽屉”。“害羞”是个形容词,很虚,反观“反复拉动抽屉”就好多了。
“一盏离愁”高就高在这里,离愁是形容词,但这里把它当成名词来用。明明是一盏灯,却非说是一盏离愁,把灯下人的情绪投射在上面,是为“有我”之境。
但更厉害的还在后面,“孤单伫立在窗口”是灯在伫立,也是离愁在伫立。将“离愁”通过灯具象化之后,又通过“伫立”拟人化,抽象的离愁一下子有了生命。
“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烛火如何清醒?无非是旁边的人是清醒的。他为什么清醒,因何失眠?
旧地重游,睹物思人,感伤罢了。
因为这份感伤太过浓烈,连烛火都不忍苛责他,不忍说出“你这又是何必呢?”
能苛责人的烛火当然是拟人化了,这句妙就妙在通过烛火的“清醒”和“苛责”,把人的心里状态展现了出来。
当然,这都是现场少数的作词人以及文化修养高的人在脑海里的分析,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字面意思和深层内涵什么的,不懂也没什么,因为并不足以成为欣赏这首歌、这个曲子的障碍至少,主人公的感伤还是能感受到的。
更何况,卜朽唱得虽平淡而富有感染力。
面对这样一首哀婉惆怅的好歌,此刻的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下意识的收敛起一切的声息,努力的捕捉音响中传递出的每一个细微的气息,于无声之处感受它那飘曳而来的美。
哈林和杨琨神情中又是郑重,又是惊艳,又是震撼……
而此时,电视机前的白苎、张、京城公寓女孩和场中的卞元卿以及杨玉莹看向卜朽的目光,宛若向日葵迎着太阳!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华夏风,它给人一种感受听到乐曲就会联想到华夏,华夏元素,华夏味道。
这些东西深深打动并影响着每一个华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