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超轻型坦克,车辆安装一挺机枪并有1名乘员俯卧着进行操作。正是有了这些战车的加入,所以苏俄军队的后勤人员还是早早的就开始接触到了这类新的武器。有了这些熟手的加入,赵云的那一通瞎指挥才能得到施行。否则找一群连坦克长啥样都不知道的人去瞎捣鼓,什么时候能捣鼓出来。其实早在仆从军从西伯利亚回来的时候,这项工作就开始了,但是直到1922年初,才有了大的发展。
从这辆坦克身上,已经几乎看不到“雷诺”ft-17轻型坦克的身影了,应该说它已经类似赵云的博物馆看到的早期水陆坦克,属于“草根时代”的水陆坦克。
其战斗全重为6吨,乘员2人,车长4.29m,高2.19m,宽1.67m,采用美国产的硬铝合金支架,大幅减轻车身重量,同时为了减轻重量也去除了尾部的超壕沟用橇(车身后部的东西)。动力装置位于车体的中后部,其把发动机配置的位置做了相应的更改(ft是纵间隔,后方中央配置改变成了横(侧)间隔,后方下部配置),类似1920年的意大利菲亚特3000轻型坦克。发动机的动力通过传动轴传递到位于车体前部的变速箱和侧减速器;挂上水上档时,发动机的动力向后传递给螺旋桨式水上推进器,推动坦克在水上航行。由于发动机在偏后位置,有利于整车的纵向平衡,防止坦克在水中航行时扎头。总体布置上的另一个特点是,炮塔(机枪塔)重心不在车体中心线上,位置明显偏右,这是服从于整车横向平衡所作出的选择。履带的上方有浮箱,以增大浮力储备。此外,车体最后部还有尾舵,用于水中缓转向。
该车主要武器是1挺12.7毫米重机枪,使用的是特制的高平两用机枪架,或者是一门37毫米炮加一架防卫的哈其开斯轻机枪。
动力装置是1台不易着火的柴油机,最大功率40马力。行动装置包括每侧4个负重轮、2个托带轮、大直径的主动轮和诱导轮、履带以及平衡式悬挂装置等,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最大速度4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230千米,最大航速6千米/小时。
其实早在1916年坦克刚刚走上战场后,就遇到过,在战斗中被一条小河挡住去路,从而贻误战机的事情。而江南的水道纵横是出了名的,如果只是用普通的雷诺ft,估计只能在很小的区域内耍横了。别忘了宜兴县城里都是河道密布,这家伙如果不能走水路在县城里都摆不开阵势。
有困难就有对策,俄国发明家柴可夫斯基在1916年就设计了一款水陆两用坦克试验车,但没有投入建造。1920年,柴可夫斯基又设计并试制了名为“泰普洛克霍德”的3人水陆坦克,该坦克装有76.2毫米火炮,重10吨,但该坦克性能太差,仅作研究之用,未能大量生产。
所谓水陆坦克,就是既能在陆地行走,又能在水上行驶的坦克。早在坦克问世不久,一些国家就试图研制一种能够遇山过山、逢水过水,在陆地和水上都能够畅通无阻的水陆两用坦克。
一战期间,法国和美国率先全面开始了水陆坦克的研制工作,当时,人们称这种独特的装甲车辆称为汽车船或两栖装甲车。1918年,法国施纳德公司研制出一种称为施纳德一洛朗的水陆坦克,该坦克车体较大,重7.7吨,装有一门37毫米火炮和1挺机枪。1919年,法国雷诺公司生产出ft型水陆坦克,该坦克无炮塔,采用新式船型车体,法军准备用它作为装甲人员输送车。所以综合各国的情报看起来,赵云设计出的这种坦克比其它各国的水陆两栖坦克要高上一筹,但是除了胜在能渡河,其它的不比日本人已经在使用的陆地上的雷诺ft强多少。
至于2c坦克,这种法国的重型坦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长距离运输这些70吨的家伙。
显然,将这种以非常慢的速度和巨大的身躯称霸的坦克,让其在水道纵横的江南,靠自己通过公路网机动到目的地,那根本就是动弹不了。江南这个时候,很多的桥梁还都是木制的,赵云对它们承受70吨的载荷根本就不报希望。
法国人也为此头疼不已,对此想出的办法是,为每辆坦克制造了两辆特别的运输车,他们分别连接在2c坦克的前和后,而坦克被从两头“悬吊”起来,本身也成为运输车的一部分,然后通过铁路运输。
想法不错,但是施行起来很困难。2c坦克的铁路运输是一件费时间而又复杂的活,首先需要特殊的器材“吊车”,然后要在流量很少的线路进行。考虑到要将所需的器材随车携带,仅仅3辆2c坦克就需要一整列火车。运输线路也要仔细选择,因为运载2c坦克的火车所用的铁路的转弯半径不能小于75米。在战术层面上,运输的限制使2c坦克非常危险地依赖于铁路的状况,赵云看到了法国人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