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委员会提前进驻“凉园”基地决议的出台,科技部的所有成员立即行动起来,在先锋营二中队的协助下,开始又一次搬家工作。众人辛苦多日,总算是将各种用得着的设备、工具、物资等等,都运到了“凉园”。由于北区(生活区)还在施工,所以科技部的穿越者和工匠们只能暂时先住在南区(工作区)一时还用不上的生产用房里。虽说条件差了点,但大家都在努力克服。好在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北区(生活区)的工程再有两个多月就能竣工了。
科技部进驻“凉园”后没两天,李俊武就安排人手,开始为建造炼铁的高炉和炼钢的平炉准备各种物资,只等于文德回来后,就在他的指挥下开建。尽管此时于文德的探矿队还没有发回任何勘探结果,但李俊武却坚持要把前期准备做好。一来,无论是建高炉还是平炉,都要花不少时间。二来,他对于文德的能力还是有信心的,相信这位二弟一定能找到铁矿。
事实证明,于文德确实是有两下子,对得起大哥的信任。他带领探矿队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找到了两处有开发价值的铁矿脉。在把相关消息传回“清园”的同时,于文德也提出了“尽快组织人手,准备进行开采”的要求。而且,他的开采要求不仅仅针对铁矿,同样也包括冶金的另一个必要原料――煤矿。
由于无论是开采铁矿还是煤矿,都需要大量的青壮劳力,而刚刚收服的那近千北汉流民又基本上都已经被赵民安拉去种地了,所以为了给于二爷提供足够的劳动力,委员会诸位委员着实是忙活了一阵子。考虑到招募本地人既费钱,又可能引起地方官员的反感――老百姓都跑去挖矿会影响本地农业。所以,委员会再次将目光投向了依然滞留本地,还没有返回家乡的北汉流民。
当然,委员会所说的流民并不是前段时间被驱离的那部分,而是指与穿越团队没有任何干系的其他北汉流民,这样的流民在南京道尤其是幽州左近的几个州县境内还有不少。虽然在去年的时候,辽穆宗就曾经应汉国的请求,要求援汉的辽军将掳掠来的汉国百姓放回。但幽州的这些流民是自己逃难来的,所以只要不妨碍本地治安,各级官吏也懒得去管他们。如此一来,就给了穿越团队机会来为自己招揽劳力。
本着同乡好说话的原则,此次招揽流民的工作依然交由顾安家来具体执行。同时,委员会还从已经收服的那些流民中,选出了几个能说会道,又与顾安家关系不是非常密切的来给顾安家当助手。一来,几个人一起干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二来,也是防止顾安家在流民中一手遮天。除了助手外,飞龙先锋营还从三中队里抽调了一个班下山,给顾安家等人做护卫。毕竟这些流民中不乏天不怕、地不怕的横人,万一他们要是像当初西山流民一样,铤而走险想打顾安家等人的主意可就不好玩儿了。
顾安家得了指派,自然是欣喜不已。在他看来,这是众位爷对自己能力的肯定,自己一定要好好表现,让众位爷知道他们没看错人。于是,从三月初开始,他就带着助手和护卫们四处探访,几乎走遍了幽州左近的所有州县。凭着自己和助手的三寸不烂之舌,说动那些北汉流民投靠团队,为团队源源不断的送来了廉价劳动力。到三月底的时候,穿越团队的一处铁矿和两处煤矿就已经有足够的人手开工了――另一处铁矿则暂时不动,留待日后有需要时再说。如果不是考虑到扩张的太快会影响质量,还可能会引起官府的注意,钱远山和曾志林甚至有心借这次招揽流民的机会,开始筹建飞龙先锋营第二营了。
科技部搬进“凉园”后没多久,刘文东就从海边回来了。他和谢天二人经过多方考察,选中了离谢天他们曾经住过的小渔村不远的一处海滩,打算将其买下来,开发成晒盐场。谢天已经和那块地的主人进行过接触,双方商谈的效果不错。
由于只是一块滩涂地,所以对方的要价也不高,千余亩面积,花费与当初买“静园”边上那块三百亩的次等田产差不多。与之相比,良乡城南那块五千亩的田产,可是花了团队足足一万二千贯,这还是有钟员外帮忙的结果。而就其今后可能给团队带来的经济利益来说,只怕这两块地就要调过个儿来了。
有了初步的进展,刘文东这个技术人员就先行返回良乡城,将二人此次海边之行的经过向委员会做了汇报,而谢天则继续留在当地,待与地主完成转让谈判,并办好了转让手续后,再行返回良乡。不过,谢天人虽然没回来,但却让刘文东带回来一句话――迅速组织足够的人手,以便买下土地后,尽快开始建盐场的工作。
谢天的要求与科技部的要求如出一辙,委员会自然不会厚此薄彼。顾安家招揽来的流民,根据几方面的需要,进行了合理的分配,没有因为人力资源问题耽误任何一个部门的工作。
刘文东在向委员会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