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赏他一个不入流的杂号将军,并特意指明让他永镇西域;言外之意便是暗指李利只配与西域蛮夷为伍,不配执掌大汉兵马。这是明目张胆的公然挑衅,肆无忌惮的羞辱李利,借此挑起他的怒火,从而引诱他率军攻打冀州,围攻邺城。
当这一步计划达到目的之后,接下来才是重头戏。袁绍以拱手让出冀州作为交换条件,出兵出力出钱,换取曹操以身作饵,冒着生命危险率军与李利会盟,并设法诱使李利集中所有兵马直接攻打邺城,从而实现毕其功于一役的战略目的。
而这恰恰是整个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李利分兵攻打冀州其他郡县或城池,那么屯军于邺城的袁绍便不得不分兵阻击,节节抵抗。如此一来,冀州大军就会分散出去,无形中削弱军力,从而无法集中优势兵力在城中设伏。倘若袁绍执意不分兵,那么整个谋划就会露出破绽,以李利久经沙场的统兵经验必定能够看破虚实,继而导致整个计划彻底落空,化作泡影。果真如此的话,以身作饵的曹操必然难逃一死,诱敌不成反倒成了羊入虎口,自己找死。
所幸,皇天不负苦心人。曹操以自身性命和五万精兵为饵,诱使李利调集十几万战骑围攻邺城并成功地将李利诱入邺城。至此,整个谋划完成了最为关键的一步,将原本只有五成胜算的绝杀计划提升至九成,已然胜券在握。
实际上,曹操和袁绍之所以煞费苦心制定这个绝杀计划,是因为他们深知李利其人诡计多端,身经百战,用兵之精妙绝对不在他二人之下。是以寻常计谋或策略根本瞒不过李利的眼睛,只能是枉费心机,徒劳无功。何况李利麾下谋士极多,其中不乏惊才绝艳之辈,比如军师郭嘉、阵前主将周瑜,以及久经沙场的公孙瓒等将领。这些人都不是善善之辈,或聪明绝顶或征战经验丰富;寻常计谋即使能够蒙骗李利,却蒙骗不了这些人。
所以曹操和袁绍二人谋划许久,经过半年的筹备,最终选择了以自身为代价,袁绍让地盘,曹操担风险,二人通力合作,假戏真做,诱使李利率军入城。因此,整个谋划与其说是处心积虑的阴谋,不如说是以自身性命和江山为代价的阳谋。
阴谋尚有破绽可循,存在许多假象,极有可能被智者识破。但实实在在的阳谋却是无迹可寻,一切都是那样真实,不留破绽不留死角,是以阳谋才是王道。不管李利如何英明睿智,郭嘉如何奇谋迭出,周瑜如何用兵如神,最终都被亲眼所见的事实所蒙蔽,一步步走进瓮中,坠入必死之局。
站在宫门城楼上,李利心思急转,回忆着之前所经历的一切,寻根溯源,迅速理顺了脉络。直到此时他恍然发现,自己之前的直觉是对的,对危险的判断丝毫不差。只可惜他仍然相信自己所见到的事实,而对这种直觉抱以怀疑态度,最终被曹操和袁绍合谋算计了。
大错已然铸成,后悔亦是徒然。
为今之计只能是坦然面对,孤注一掷,全力一搏。此刻李利心中所想的已经不是此战的胜负,因为胜负已定、无力回天,他现在所想的是生死,是如何逃出生天。
“大将军果然了得,仅仅几个时辰而已,将军便已洞察一切。想来大将军已经猜到了,为了赚将军入瓮,曹某和本初兄为此谋划了半年之久,反复推演,一次次权衡利弊,力争做到天衣无缝,完美无瑕。而今终于侥幸成功了。”
听到李利道破自己和袁绍的谋划,曹操亦不隐瞒,坦然承认,但话语中颇为感慨,乃至深为庆幸。
话音一顿,曹操摒弃心中的杂念,朗声道:“此番为了能让大将军打消疑虑,曹某麾下五万精锐将士为此死伤殆尽,曹某对此痛心疾首。然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此刻的到来,只要能够将大将军永久留在此城,即使付出再大代价,曹某亦在所不惜。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李利神情微变,心头一转,瞬间扭曲了曹操话中的原意,沉声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负我,好一个曹孟德!现如今,天下诸侯都说我李利乃世之奸雄,今日看来,你曹操才是名副其实的乱世奸雄!”
曹操闻言后脸不红心不跳,装模作样的揖手道:“承蒙大将军抬爱,这乱世奸雄之名曹某便愧领了。”
——————未完待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