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吴驻夷陵,盛夏酷暑囤河滨。
士气涣散生败兆,却又百里令连营。
蜀军乘凉三百里,第一里扎第一营;
其后每里增一营,蜀营几何漫深林?
听得题目,苏仪眼中异彩闪烁,见到其他人已经开始埋头计算,他也不慌不忙地进入了练兵场。
这道题的前四句是交代背景,后两句才是真正的题面。
苏仪想起背景的夷陵之战。
话说当年关羽战败被杀,曾与其桃园结义的刘备为了复仇,倾全国之兵水陆并进,讨伐东吴;孙权求和不成,只得令陆逊率军迎战,另一面又修书和曹魏建好,避免了被两面夹击。
陆逊上任后立刻进行了庙算,深知蜀军势大、锐气正盛,己方处于不利状态,故而据守不战,以逸待劳。
从正月到六月,蜀军几番挑衅和诱敌,都无法令陆逊出战,又兼时值酷暑难耐,刘备无奈之下,只得让军队在深林中分散扎营,依溪傍水,以此乘凉,等待秋后凉爽时再与吴军进行决战。
但由于蜀军的营地太过分散,又驻扎在深林之中,极易发生火灾;更兼蜀军士气涣散,军心萎靡,陆逊见到时机已经成熟,便发起大规模的反攻,火烧连营,几乎全歼蜀军;刘备仅以身免,孤身逃到了白帝城,羞于夷陵战败,一病不起,就此于白帝城病亡。
战胜之后,陆逊担心魏国会趁虚入侵,又兼赵云领后军来源,已经失去了攻取白帝城的时机,因此主动退兵,并非是演义里面所说的诸葛亮摆八阵图退吴军;果不其然,曹军果然攻吴,但由于陆逊早有准备,敌人无功而返。
这是许多人都熟悉的历史,苏仪脑中闪过无数想象中的片段,压下心中的感慨,开始计算题目。
“最后两句的题面意思是:蜀军连营三百里,第一里的区域内扎有一营,随后每一里都有一营,到三百里时,其范围内扎了三百个营寨……这扎不下吧?算了,无视题面的不合理便罢,这道题若是将一里一里的营寨相加,不知道要算到什么时候去,可后世有个‘高斯求和’的方法,能迅速算出这种问题的答案:只要将首尾两个数字相加,再乘以一百五十……”
苏仪立刻退出练兵场,一边嘟囔着“这太简单了”,一边提笔写答案。
从题目念出,到苏仪抬笔,现实只过了两息时间。
观众们倒吸一口凉气,没人发出惊呼,他们全都沉默了。
柳心照心头有一股莫名的情愫涌过,眼眶竟然泛起一盈秋水,若是苏仪再次迅速答对第三题,就几乎无人可以质疑他的“天生神算”名号!
周才辰咬紧牙关,紧握双拳,连指关节都已经发白了。
随后,苏仪落笔,纸面上写着答案:四千五百一十五。
猛然间,这片空间的景象为之一滞,周围的一切动静,包括流水声、河堤上观众们的窃窃私语声、周围的鸟鸣声等等,全都在这一刻熄灭,万籁俱寂。
苏仪好奇地转头望去,发现所有人的动作全都停了下来,好似时间暂停在了这瞬息之间。
这时,天空中有一道伟岸的身影浮现而出,声色俱厉道:“瞬息解题,莫非又是你总结出了新的算法?”
这位先贤的言语间充满了怀疑,显然并不相信苏仪能在两息之内做出此题,毕竟,这道题要是用笨办法一个个相加,花的时间绝对比前两道韩信点兵和馒头分兵题还要多。
“此题的解法是小生妙手偶得之。”苏仪换了个说法。
“何解?”
“儿时,小生曾与几位同窗一同去买馒头,当时店里的馒头已经卖的差不多了,小生只见到第一笼有一个馒头,第二笼有二个,第三、四笼各有三和四个馒头,便突然发现,首尾两笼的馒头加起来竟然和中间两笼的一样多;当时还不以为意,后来偶然想起,突发奇想,发现了其中的规律:首项与尾项相加、再乘以项数的一半,便为最终答案!小生将算式代入了数量更大的题目,得出的答案也全部正确,正巧在今日遇上此题,实乃侥幸。”苏仪立刻回答。
因为这是真人真事,苏仪回答的脸不红心不跳,实际上是反过来的,他是看到这道题时才想起了儿时的经历。
那位先贤沉默良久,突然点头,眉开眼笑道:“大善!”
随后,先贤消失,时间恢复流动,苏仪松了口气。
天空中的视线已经全部消失,似乎是几位先贤全都认可了苏仪具有神算之才。
与此同时,桌面上的答题纸再次飞起,化为了榜单上的一百五十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