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变了,越国的贵族会得到属于贵族的待遇,只是其它什么的就别想了。
原国在后面没抓到一名贵族都会先行收押,好吃好喝招待着,等待观察局势的变化,有利用价值就提留出来,一旦没用会在某天让某贵族消失得连骨头都找不到。
如果智瑶生病了,身体状况有恶化趋势,遭到捉拿的贵族一个都别想留下。
这是智瑶能为原国……,或者说智开最后能做的事情,尽可能扫清掉更多的隐患,不至于明知道是隐患却留下当祸害。
越军覆灭,智瑶下令封锁消息,做出仍在围困越军的假象。
到了冬季下旬之后,北方的大地铺上了一层银装,大河的河段也结冰,沿海的近海也有冰块在漂流,只是并没有结成冰面。
战后的“琅琊”没有出现太大的破坏,智瑶却没有入住勾践修建的行宫,选在“琅琊”东北面的一处山头附近驻扎。
矮山能够挡住海风,该寒冷还是比较冷,智瑶是马背上打出来的君王,不会像没有历经风霜的主君那般柔嫩,只是身份一再产生变化,尤其原国横扫天下的格局已经明朗,相关的待遇必定会越来越奢华。
并不是智瑶有太多要求,完全是随着身边的变化,底下的人就会想着法子让智瑶的生活空间营造得更为舒适。
知道人间疾苦的人都会被舒适所消弭心志,何况从小就锦衣玉食的那批贵人?
何不食肉糜只是因为晋惠帝生活的环境所导致,他真不知道宫城之外的人们怎么生活,遇到困难又该怎么去应对,问那话的本心是好意,只是显得太无知了。
那些伺候贵人,想让贵人过得更舒适的人有错吗?他们只是在尽到自己的责任,努力将工作做得完美,有什么错呢。
远古时期,各种信仰代言人营造神灵的神圣,为的是压制君王与贵族,好尽情地掠夺。
贵族出现之后,一样会想让君王变得更无知,好让他们凭借君王给予的权利干各种予取予夺的事情。
后面,门阀世家接了贵族的班,蒙蔽与迷惑君王的手段开始系统化。
直至儒家把控朝堂,手段进化到究极手段,此后大多数君王成了睁眼瞎。
君王?老子说过的那一句“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讲得很清楚,用现代人能理解的翻译方式解读,无外乎就是享受了名份与好处,不管好的坏的反正都算在君主头上。
智瑶站在山上吹冷风,遥望大海的方向。
没有人知道智瑶在看什么,又是在想什么。
“怎么就没有人建议我立石为碑,再刻文造句彰显伟大呢?”智瑶这一刻在想的是这个。
他们站立的地方,有那么一位伟大的君王曾经来过。
这位伟大君王的臣子就很懂事,发现君主来了兴致,弄出了“文明柱”再进行刻字彰显武功,留下曾经存在的证据。
…
那个“文明柱”是什么?是文治武功到了一定鼎盛的时候,出现万国来朝,贡献材料与附上国书,再修建起来的一座巨大且高耸的建筑物。
诸夏这边并不流行“文明柱”,倒是古罗马非常流行。
后来在武周时代,也就是武则天登基改唐为周,与外部文明交流之下,众多附属国鉴于古罗马的习俗给武则天贡献了一座“文明柱”。这个“文明柱”后来被李隆基摧毁。
史书上记载的叫“天枢”,它是武则天的纪功柱。寓意“天下中枢”,象征世界中心,由“诸胡聚钱百万亿”建于神都洛阳全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公元694年初,武则天平定吐蕃、突厥、室韦等战乱;八月,在波斯国大酋长阿罗憾等人的号召下,“诸胡聚钱百万亿”购买铜铁建造天枢,并于次年(695年)四月铸成。
天枢用铜铁合铸而成,其制若柱,高一百五尺,径十二尺,八面,各径五尺。下为铁山周百七十尺,以铜为蟠龙麒麟萦绕之;上为腾云承露盘,径三丈,四龙人立棒火珠,高一丈。工人毛婆罗造模,武三思为文,刻百官及四夷酋长名,武后自题其名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毁于开元二年(714),重二百万斤。
据出土文物证实,波斯国大酋长阿罗憾,是天枢工程的实际组织者和实施者。
所以,真不是谬传,国内外都有相关的证据,只是哪怕存在证据很多人还是不认。
至于李隆基为什么会摧毁“文明柱”,可能是不知道“文明柱”代表被征服者献上忠诚的这一层涵义吧?
或许李隆基并非不知道,只是不稀罕他国的臣服,迫切想要抹去武周的任何痕迹?
智瑶明显知道“文明柱”的存在,倒是没奢望自己能够有这玩意。
毕竟“文明柱”不是自己想立就立,需要的是被征服国家献上忠诚,诸夏现阶段才不会在征服之后仍旧保留其国号国祚,干的是吃干抹净的玩法。
古罗马则是征服某个势力,不进行有力的统治,仅是羁糜手段。这一点在诸夏到西汉才出现,用来控制西域各国,后来李唐更是大肆效彷拥有众多的羁糜区。
唐太宗李世民在世时期,东西方的交流比较少,玩的是“天可汗”那一套。
到了唐高宗李治才与中亚有频繁交流,轮到武则天的登基跟东罗马交流变得频繁,诸夏这边才有“文明柱”的概念。
“琅琊台石刻的好像是接近五米的高度,分为两次进行刻文?前半部分是刻了李斯的《始皇颂诗》,后面则是刻了‘二世诏书’吧?”智瑶记得不是那么清楚了。
《始皇颂诗》读过的人肯定不少,仅是那一句“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就够令人心情激荡。
…
只是没多少人还知道前半部分的刻文还包括了秦军的改制,也就是《七科谪》出现在了刻文之中。
那是什么东西?说白了就是原本的士兵大多出自农家子,后来始皇帝修改了军制后把贾人,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尝有市籍者,大父母(祖父母)或父母尝有市籍者等起种人谪发远征或戍边。
史学家认为秦国的灭亡跟军制改革有关,认为农家子基本回家之后,新征发的兵役范围那些人战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