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〇九章 良好的开端
从地图上看,从边境线的库什卡到阿富汗西部的阿尔科多山口这一段不过六十公里路程,但所谓望山跑死马,杨九霄兵团突破这一地区,足足花费了一周时间。
在此期间,东线的叶成兵团席卷了阿富汗北部的平原地区,在占领各战略要点后,兵团直属步兵,开始扫荡山区和丘陵地区,清除苏军陆续建立的一些据点,根除匪患。
武警部队和大队已经于进攻发起次日入阿,此次除了特意加强领导干部力量外,还从滇南和中亚南部地区抽调了大量精通波斯语和穆斯林风俗的基层工作人员入阿,编成了二十个大队,基本上做到解放一地巩固一地。
阿富汗地广人稀,生活以游牧为主,即便是平原地区,也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到处都是茂盛的草场。民众以部落群居为主,少量的城市则是连接各部落的纽带,通常牧民在这里用畜产品换取一些盐巴、布匹、粮食、茶叶等生活必需品。
苏军侵入后,将部落拆散,建立苏维埃,首领及家庭比较富裕的牧民被屠戮一空,他们的财富包括大量牲畜,大部分归公后,少部分进行平均分配,于是草原上便形成了星星点点散居的帐篷。
安家军的对策是在城市建立军管会,将靠近水源的肥沃土地辟为农垦区,而在地势较高的丘陵和山区,则以家庭为单位平均划分草场,分配给牧民。为了改变逐草而居、一到冬日畜牧便大量冻死的落后放牧方式,新政府允诺,将免费为农牧民起民居,像蒙古那样修建独立的房屋、能够有效抵御严寒的畜牧棚、饲料青储地窖和储水水窖,建设沼气池,推行风力发电,彻底摆脱愚昧与落后。至于孩子,则集中到城市读书,每周由学校派出校车接送,彻底解除后顾之忧。
这样做的好处,是彻底打破联系牧民之间的部族纽带,单门独户的生产方式,使得牧民只能围绕着家庭转,极大地减少相互串联勾结预谋造反的几率。
中路的李金龙部,随着河流及峡谷栈道,由东至西慢慢挺进。兵团所属的工兵,大量被用于修桥铺路,目前部队已经攻占法扎巴德、迈马纳、兰加尔等地,并顺利进入中部的高原平坝地区。
苏军在这一线,并未有效布置部队,因此李金龙兵团,更多的是与恶劣的气候和环境做斗争,好在有高空雷达指示方位,再加上部队便捷的无线电通讯系统,倒也没有出现什么大的伤亡。
而杨九霄兵团则比较艰苦,一路激战,苏军显然也意识到由库什卡到赫特拉这条捷径,布置了重兵防守,几乎每一座山峰、每一个隘口都有可能发生激战。安家军空军几乎集中到了这一线,每一天都对苏军阵地进行狂轰滥炸。
双方武器明显不在一个档次,再加上仗打到后来,苏军的弹药供应出现严重问题,杨九霄兵团的突击速度明显加快,十一月十五日下午一点,兵团前锋终于攻破阿尔科多山口,突入西部海拔八百多米的高原地区。
在平原地带,没有优势地形可以利用,苏军的抵抗力度明显减弱。
十六日晨,刘传奎第四十七师攻占艾巴克镇,赫特拉以东的苏军担心退往波斯的道路被断,迅速向西撤离。至十七日李君第四十六师兵临赫特拉城下,才发现这座阿富汗西部最大的城市,已经成为一片空城。
不仅是赫特拉,现在整个哈里河流域都看不到多少人了。
前面已经说过,此时的阿富汗,尚处于游牧社会,因此民众饲养的牛、羊、马、驴及骆驼等便成为最重要的粮食及战略物资,为了坚壁清野,苏军将大量阿富汗人连同他们放牧的牲畜,一起裹挟到了波斯,并在边境线一侧严阵以待,提防安家军再次越境追击。
杨九霄已经向下面的部队打过招呼,部队追到界碑即止,绝对不允许越过边界。因此,承俊华统率第十八集团军四个师抵达科赫桑镇后,立即沿着边界线展开,用了一周时间,即将北起祖勒菲卡尔,南至纳马克萨尔湖的边境线上,扎紧了篱笆。
由于此时高山地区已经下起了茫茫大雪,山口地区的风力高达级以上,气温骤然降到零下二十多度,不利于大军出动,颜梓霖第十六集团军、于则清第十七集团军只好各派出一个师,堵住东面的贾纳瓦尔山口,其余部队则顺着平坦的高原地区,一路向南,杀到法拉河畔的库什克及萨卜扎瓦尔城才算是停下脚步,慢慢开始巩固占领区,部署防御任务。
……
塔什干,主席宫。
这里原本是帝俄时期土耳其斯坦总督府所在,十月革命后成为土耳其斯坦自治共和国政府办公地,乌兹别克斯坦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是最高党政机关所在地,现在则成为了安家军在中亚地区的南方大本营。
塔什干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炎热,降水稀少,日照充足,素有“太阳城”之称。
这天又是一个难得的艳阳高照的天气,虽然中亚其他地方已经是秋风飒飒,落叶萧萧,西伯利亚甚至迎来了入冬后的第一场大雪,但在塔什干,还没有感受到严寒的滋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