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还是实力不足,此一战中刘宪两次率部与张辽死磕,军卒死伤了九七千人,偌大的伤亡真是把他给心疼坏了。8.N思来想去,不愿再同张辽于这九原城下死拼硬打,干这没水准的仗,遂才心生退意。最终也导致了此翻九原城下刘备军的再次败北。
而事实上张辽所带人马只有四万不到的骑兵,其中还有**千的外族兵马,算上九原城内的守卫兵马,实力较之汹汹而来的刘备军也是差上许多。两军步军实力且不言,单在骑军对比上刘宪也是占到了不小的上风的,三万刘备军铁骑外加两万鲜卑附庸骑军对阵三万曹军精骑外加**千的杂牌军,硬撼绝对是能够占到便宜的。而九原城中的人马不及一万,只要张辽被托在外面,五日之内魏延有足够的信心拿下。
可惜刘备军没有那么厚的本钱,刘宪舍不得用着两三万骑军为代价去换取五原郡。几年来,雍凉地界上刘备军固然是招募了不少骑兵,经过苦训之后,这些新生血脉也已经在逐步完善着刘备军的兵种配置,大大改变了刘备军当年依靠鲜卑、羌族骑兵打天下的局面,可这种改变到底不是一瞬间就可以完成的,现在的刘备军骑兵,外族人的实力依旧占据着毋庸置疑的主要地位。与张辽要头疼于中东部鲜卑各部、南匈奴五部和幽州乌丸各部之间,谁出兵多寡,谁损失大小,种种错杂纷乱的矛盾相比,刘宪同样要时刻关注着鲜卑附庸军各部件的损失比例,让他们各部间大体上维持着一个实力相对平衡,而且还需要每时每刻关注到自家骑兵内部羌族人马的损失情况。这些羌人来自于湟中和长离的各个羌人部落,相互之间也不是平安无事,同样有各种各样因原有不同而产生的利益联系,要是猛然间哪一部落或是哪一方的族人折损太多,很有可能就会因此而引起一场发生在湟中或长离草原上的骚乱。
种种原因使得刘宪与张辽虽然交手多次,鏖战两载,却很少在草原上展开真正意义上的骑兵对决,他们间的战斗多是那种奇谋诡计频施,而少有血拼硬撼的技术活。这一次因为九原城危机,张辽发了疯似的领军往城下冲,刘宪不得已同他硬干了两仗,果然损失惨重,已经让他有些担负不起了。虽然这两仗下来他还是占了不少便宜,尤其是第二战中,一战就放到了曹军五千多骑,可刘宪最终还是选择了后退。
张辽拼得起,曹军拼得起;刘宪却拼不起,刘备军也拼不起。
四万多骑军,浩荡无涯,却掩盖不了冬日草原的惆毙和凋零,正如此刻刘宪诸将的心意一般……
————
江东,柴桑,孙吴军水师大营。
塞北已然是冰天雪地之境,大江之南的地界却才刚刚穿上冬衣。孙权已经三十九岁了,无论精力还是才情智谋都已经进入了人生的巅峰时期。从兄长小霸王那里他不但继承了江东九郡之地,还继承了一颗壮志雄心,他不甘于乱世之中始终蛰伏在这一隅之地,然而江东军队先天性的短板却让他多少年来不得不一再克制。
三年前,孙权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淮南,这一仗虽然江东一方始终占据着战略上的主动,可实际作战效果却是并不太理想。
无论是合肥、寿春两地的围城,还是外围防线的一系列拼杀,曹军的马步大军用自己的强悍战力好好地给江东人上了一课。
水战,你们固然可以称雄。但是陆战,就差得远了。
江东最终是夺取了淮南,虽然因此恶着了刘备军,但孙权已经顾不得了。
内有即将拼死一搏的张辽、李典部九万曹军余部,外有十几二十万纠缠不休的曹操重兵,这个关头孙权必须做出一个选择,做出一个有利于江东的选择。况乎,刘备军势大非江东可敌,对江东的威胁在某些方面也更胜过曹军,所以孙权很乐意自己站在一边看刘曹两家去拼个头破血流。
对于这些年曹刘两家在雍并战场上的反复绞杀,孙权自然是乐观其成。可惜北边一开打,南面的荆襄战局却是寂落了下来,无论是镇守荆州的关羽还是坐镇南阳的曹仁都没有重启当日大战的架势。
要是他们也拼起来那该多好啊!孙权常常念想着这一句。
曹仁坐拥精兵劲卒十余万,麾下战将如云,可要真是与关羽对上,孙权却是不看好他。因为在上庸刘备军还有李严、刘封这一支劲旅,关羽若是全面北上,李严、刘封必然倾兵相助。
且荆州刘备军水师强劲,虽然几年前被调去了北方一部,可这两年下来人数不减反增,已经是超过了四万人马,几乎占到了荆州刘备军的三分之一。
这才是让孙权真正赶到惧怕的所在。四万多水军,个个训练有素,指挥者也是真正的善水战之将,如此一股力量即便还不能与江东水师抗衡,却也足以对江东安全构成真正的威胁。
孙权不怕刘备军陆战无双,却惧怕这支荆州水军真正的发展起来,要知道当初刘备定鼎荆州的时候,其麾下的这支水军才不过万人而已。而到现在,它的分量却已经占据了整个荆州军团的三成之多。
当初的水军正副都督甘宁、丁奉,地位仅仅是刘备军中的普通一员干将,比丁封强也不到哪儿去,可现在此二人却已然是荆州军团里仅次关赵的所在,地位之高比江夏太守霍峻还强出一头。便是在整个刘备军中,也是仅次于刘关张等这一级的存在,与陈到或老将军严颜相当。
:浑身无力,头也晕的要是,今个是写不下去了。说实在的,这一章本来是准备写五千呢,到现在刚做个铺垫,主要内容还没露头……郁闷ing……有最新章节更新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