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工作队,放到聚集的老百姓当中去,以街头表演的形式宣传冲绳海战、“壬寅雪耻”,什么天津快板啊,京韵大鼓啊。
别看冲绳海战之后国内报纸上一片沸腾,实际上,老百姓对这大捷没什么切实的感想,毕竟大多数老百姓就算识字也没有看报的习惯,顶多就茶馆里听听报赶个时髦。
可这下,林有德的工作队这么一折腾,加上海军舰队炮击演习的声势,老百姓的印象一下子就深刻了。跑来看了演习的老百姓回家以后逢人就说“海军那炮可凶了,轰隆隆一下地皮都薄了一丈多”“老大的铁船,海军一斗烟功夫就炸没了”“日本就是给吓得投降了,我看啊今后连洋鬼子都得让着我们三分”。
而这天晚上,天津的戏园子都像是约好了一样换了剧目,开始演《镰仓之恋》,讲一个住在镰仓的从良艺妓和有为青年高仓君相恋,但战争爆发,高仓君被无良的日本军阀抓去当了兵,这时候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解放了镰仓,于是这位姑娘恳求一位好心的中国军官带她上战场寻找爱人……
这剧目不用问,是出自林有德之手,题材来自于政战处战地记者采写的真是故事,林有德添油加醋的一扩充,就变成了充满了刻骨铭心的爱与正义的宏大战争史诗。
剧目就像之前的《林海雪原》那样取得了成功,读书的年轻学生自不待言,戏园子里出来的男学生没有一个不发誓要考军校去“护国安邦惩奸恶”的,戏园子里出来的女学生基本都是哭得稀里哗啦。
最妙的是,这部新剧虽然文艺了许多,对大老粗的吸引力却依然保持了《林海雪原》的水准。林有德为了吸引那些没什么文化的观众,刻意将剧中的中国军官设定成洋人的苦力出身,跟着“大掌柜”造反才翻身,一步步靠军工爬到军官的位置上。在剧中,林有德时刻不忘突出这人的这重身份,专门弄了很多粗俗的对白。
此举获得了预想中的回报,很多听戏的“短衫客”都特别喜欢这个角色,他的不少台词迅速在京津两地的普通百姓中流行起来。
这部雅俗共赏的剧目太火了,导致有些戏园子开始吃不消了。
这个年代京津的很多戏园子其实不是什么高雅的去处,人家有钱人都是自己在家里请老板名角来唱。戏园子里混得最多的,是那些游手好闲的中下级旗人,以及干了一天活的短衫客。那些短衫客来听戏都是消磨时间,听个几段就走人回家抱老婆睡觉来着,就算连着几天听一样的段子他们都无所谓。
所以这时候的戏园子,客人都是流动的,有进有出,跟后世完全不一样。
这下可好,人流只进不出,非要台上演完了才散,结果导致各个戏园子都人满为患,卖瓜子茶水的都走不动了。走不动就算了,还不能像往常那样让人“借借光”,人家听戏呢,你打搅了要瞪你的。
这部戏的大火,给林有德造足了声势,他在天津悠闲的等了一周,等自己完全成为民众的话题之后,才坐着火车悠然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