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中旅小竺投出了宝贵的月票,感谢不左不右选择走中间路线的打赏,谢谢了。)
为了能够试探江宁营的底细,多尔衮可谓是花费了血本,江宁营多次击败满八旗,这些事情多尔衮是非常清楚的,这次入关与明军联合作战,对付江宁营,多尔衮是咬牙切齿必须取得胜利的,谁心中的仇恨都是比不上他的,他的亲弟弟多铎就是命丧江宁营之手,镶白旗在也江宁营手中遭遇了重创,要知道多铎的地位和作用可不一般,若是多铎还健在,至少他多尔衮在大清国的地位和威望绝不一样的,对于皇太子豪格,多尔衮没有太多的好感,以前多铎尚在的时候,多尔衮完全可以与豪格明面上进行抗衡,只是摄于皇太极的权威,不好公开的反对豪格,可多铎丧命之后,这种优势慢慢削弱了,就算是直接掌控了镶白旗,但也感觉到力量大不如以前了。
这次进入关内与明军联合作战,对于多尔衮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要是能够趁此机会击败江宁营,那么他在大清国的地位绝对不一样了,至少在满八旗之中,正白旗和镶白旗可以傲视群雄了,而且这次能够夺取胜利,也让他在豪格的面前,有了更多的底气。
内心里面,多尔衮还是坚持那个观点,那就是大清国的皇帝,以有德者居之,他不是很赞成那种父传子承的做法,大明曾经是多么的显赫,就是因为遵循父传子承的规矩,结果将一个威风赫赫的大明王朝,弄得千疮百孔,要不是突然冒出来一个苏天成。大清国早就杀进关内,统一中原了。
如今的情况不一样了,苏天成称帝了,成立了大晋王朝,占据了大明的整个南方,如今进攻北直隶。目的就是灭掉大明王朝,既然大明王朝不存在了,那么大清国也就面临巨大的危险了,不管是从人力物力各个方面来说,大清国都是无法抗衡的,这一点多尔衮也是非常清楚的,故而他完全赞同联合明军作战的决定。
可江宁营的确是骁勇,人家的名气不是吹出来的,实实在在打出来的。面对这样一支骁勇的军队,必须要做到心中有底。
陈新甲的安排是照顾了满八旗的,首先迎战江宁营军士的,是在前面的明军,可长期征伐的多尔衮非常的清楚,这样的安排不一定是好事情,万一江宁营过于的骁勇,将前面的明军打的丢盔弃甲。士气被灭掉了,就算是自己率领满八旗的勇士上去迎战。也不一定能够扭转这种颓势,而且谁都是清楚的,战场上最为害怕的就是溃败,那是会严重打击士气的,明军的溃败,一定会直接影响到满八旗的勇士。
有这些切身的体会。多尔衮可不会坐等江宁营到来。
他派出了身边两千的亲兵,加上以前精锐的骑兵,秘密潜伏到距离驻地二十余里的小村庄,目的就是和江宁营的先头部队交火,试探对方的底细。当然他也一再交代了,不能够恋战,一旦有了接触之后,马上就要撤回来。
可惜多尔衮还是有一点没有预料到,在他的习惯思维之中,先头部队或者说先锋部队,一般都是在五千人以内,能够达到三千以上,规模就不小了,他是绝对想不到江宁营的先头部队有两万人的,运气好的是,贺人龙与李定国也没有预料到,这才让他派出去的精锐部队,能够有接近一半的人回到军营。
但损失了一般的最为精锐的勇士,还是令多尔衮感觉到后怕了,要知道派出去的这些勇士,放在大清国任何的一支部队里面,都是绝对的主力,想不到与江宁营先头部队交锋时间不长,竟然损失了一半多了。
到了这个时候,多尔衮进一步高度重视江宁营了,他知道即将在沧州展开的战斗,将是异常残酷的,谁胜谁负还不一定。先前建立起来的自信,在慢慢的开始消磨。
这一次的试探,算是一次中等规模的战斗了,多尔衮根本没有想到通知陈新甲和王道直,他认为没有这个必要,虽说遵照皇太极的要求,与明军联合作战了,对于陈新甲的部署也是心悦诚服的,但与明军交锋多年,那种骨子里对明军的轻视,一时间是抹不掉的,多尔衮压根看不起明军,认为和明军联合作战,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就算是在沧州的作战,最终成为主力的,也就是打败江宁营的,还是要依靠满八旗的勇士。
陈新甲和王道直可能会责怪,这方面多尔衮是无所谓的,这样的试探对整个的战局,不一定会产生什么影响,就算是有影响,也不是什么决定性的,他需要改变的认识,还是在具体的部署上面,以前那种完全以满八旗为主的思想,肯定是需要摒弃的,若是还按照这种指导思想来作战,说不定正白旗和镶白旗在沧州就会遭遇到灭顶之灾。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